北票,春秋战国时期属东胡山戎之地,前燕、后燕属昌黎郡,北燕属昌黎尹龙城,辽会同三年设“川州治所”于“咸康”(今南八家子乡一带)。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有杜姓人在小扎兰营子、兴隆沟、木多土鄂赖、大梁岗子四处(朝阳以北)发现煤层,奏请清廷颁发了四张采煤“龙票”(俗称“北四票”),北票地名由此而来。
1996年,随着“中华龙鸟”“辽宁古果”等古生物化石在上园镇四合屯村的相继出土,引发了世界古生物界的一片轰动,同时破解了达尔文一生未解的鸟类起源问题,北票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当时间进入2009年后,考古工作者在大三家镇羊肠沟村和三宝乡小苏营子村发现的两处赵宝沟文化遗址,证明北票市在6500年前就有先人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作为拥有6500多年人类文明史的北票,文化底蕴本深末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本期记者带您从北票出发到上园,一路讲述这里的故事,解读这里的风情。
拜谒尹公墓
从北票市区出发,循路宝锦线、凉三线行车东南,至白石大桥处转道凉下线进入下府经济开发区东行,大约10多分钟的光景,就见路旁赫然立有一通“尹湛纳希纪念园”字样的石碑,便到了尹湛纳希墓园。
尹湛纳希,生于1837年,卒于1892年,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是成吉思汗第二十八代孙。其父旺钦巴勒,曾任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协理台吉,既是一员武将,也是一位文人。据说,尹湛纳希出生后“抓周”,视铺满地毯的其他玩物于不顾,只将一管毛笔紧攥手中。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逐渐长大后的尹湛纳希熟读《四书》《五经》等书籍,更表现出了超人的文采。有一年他随父亲巡视四方到察哈尔,有人请他赋诗助兴,他以“秋夜”为题,随口吟道:“思君清秋夜,凉风透碧窗。梳竹叶萧瑟,愁人起彷徨。”引得众人击掌称善。
尹湛纳希一生精于蒙汉文字,通晓满文、藏文、梵文,除了续写他父亲未完成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外,还将《红楼梦》译为蒙文本,并且结合自身经历,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红云泪》《一层楼》《泣红亭》,被称之为“蒙古族的曹雪芹”。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还饮誉蒙古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在尹湛纳希墓前的波浪形文化墙上,乌云其木格、布赫、贺敬之等人的题词粲然入目,并以蒙汉两种文字镌刻了国家一级作家萨仁图雅所作的《尹湛纳希赋》。
行走在尹湛纳希纪念园,松柏林立,芳草萋萋,烟波浩渺的白石水库直入眼底。湿润的夏风,川流着空濛的诗意和缠绵的离情。
巡礼惠宁寺
出尹湛纳希纪念园沿路东行,眨眼间即抵惠宁寺。据寺内现存道光二年(1822年)的蒙文碑和史料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阿勒坦汗三世孙鄂木布·楚琥尔,从呼和浩特的吐默特旗首次来到了巴颜和硕(今下府经济开发区三府村),见此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林茂水美,土地肥沃,就将东吐默特王府迁居于此,名曰“忠信府”,并修建庙宇,供奉佛像。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钦定庙名为惠宁寺。盛时住寺喇嘛不下千人,香火极为旺盛。
上个世纪末,因建设白石水库需要,位于淹没区的惠宁寺被迁移重建,附属建筑东跨院与师佛仓合并。整个迁移重建工程从1998年开始准备至2005年5月份得以完工。迁移重建后的惠宁寺坐北朝南,东西宽约 78米,南北长月186米,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四方殿(藏经阁)、七间殿(舍利殿),东西两侧依次为角门,钟(鼓)楼,东(西)更房、药王殿、书写殿(数学殿)、武王殿(五皇殿)、东西配殿、弥勒殿、关公殿。其中的大殿呈方形,占地900多平方米,三层阁楼式,共有八十一间,俗称八十一间大殿。屋内明柱林立,漆红涂彩,中央两根通天大柱直达屋顶。二层建筑是回字形,四周廊房相通,与中央方殿间的墁道相隔,从二层踏梯可登上三层殿,俯视远处明山秀水。
该寺建筑集蒙、满、汉、藏等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是辽宁省境内喇嘛教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也是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踏访杠头沟
从惠宁寺参观完毕后原路折回,顺白石大桥入大板镇国家级传统村落杠头沟,石头是村庄的灵魂,让人仿佛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
在杠头沟,就地取材建筑的青石屋民居是典型的传统建筑,其囤顶石墙既古朴又实用,弧形囤顶可抵御大风暴雪。椽头涂为蓝色,极富美感。墀头图案雕有菱形、套环、云朵、花草等,细腻生动。这里的青石屋多为一进院落,坐北朝南,三合院布局,没有倒座房,前檐满窗。院里院外多为青石板铺垫。有的在院外最窄处立有两块凿有两个圆孔的青石条,村民称其为“穿笼杠”,用以拴住驴马等牲畜。除石屋外,杠头沟的石元素物件和建筑,典型的代表还有石碾和炮楼。在杠头沟村口,有一幢两间的青石碾坊,虽然年久,但看上去依然坚固。走进碾坊,只见一盘石碾居于宽敞的房屋中央,目前仍在被村民们所使用。据村民讲,虽然现在拉石碾的不是驴马,而是靠摩托车发动机带动,但石碾碾压出来的米面还是原来的味道。就像这里的生活,依然保持着古朴与纯情。
在杠头沟西山,矗立着两座青石砌成的两层炮楼,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墙壁上均留有枪眼。据村里的老人们介绍,早先乱世时,村里蔡姓家族曾经建有四座炮楼,用于防备打家劫舍的胡子(土匪),后来都破损坍塌了,现在的两座是在原来炮楼的旧址上仿照修建的。
行走在杠头沟,其中也不乏古井、古树等,一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远离城市的喧嚣,静静地思考……
记忆朝阳寺
紧邻大板镇的上园镇,历史记载的是辽代黔州盛吉县地。因清朝时期有喇嘛建朝阳寺于此,遂具名朝阳寺。1961年,为避免与朝阳市谐音混淆,朝阳寺公社更名上园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置镇。
说起朝阳寺这座寺庙,北票市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朝阳寺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分上下寺,下寺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该寺长88米,宽58米,占地面积5104平方米。在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下寺全部被破坏,上寺也仅存前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其前殿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后殿是硬山式抱厦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卷棚进深一间),东配殿是三间平房,西配殿是三间硬山式红瓦顶房。殿内的壁画、彩绘清晰可见,石雕、砖雕、木雕等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匠人的智慧和技艺。同时,朝阳寺也是朝阳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19日,共产党员韩麟符、郑丕列以在朝阳寺办学为掩护,积极传播党的政策,宣讲国内国外形势,发展党员,组织群众,开展地下活动,在这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朝阳寺赋予了红色的记忆与传承。
惠宁寺大雄宝殿
尹湛纳希墓
大板镇杠头沟一角
上园镇朝阳寺星火公园
刘福顺